1、叠合板连接节点
叠合板按构造类型分为双向叠合板和单向叠合板,施工常见类型为双向叠合板,双向叠合板后浇带处的连接节点形式包括后浇带形式接缝与密拼接缝两大类。
1.1 连接节点介绍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5G366-1《桁架钢筋混凝土叠合板(60mm 厚底板)》和G310-1《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楼盖和楼梯)》中给出了两种连接节点做法(未尽之处参考图集内容)。
(1)后浇带形式接缝
后浇带形式主要为两块叠合板之间预留一定空间,底筋连接后与叠合板现浇层整体浇筑,从而实现等同现浇效果。目前后浇带处钢筋连接类型主要为以下四种,即板底纵筋直线搭接(图2.5.1),板底纵筋末端带135°弯钩搭接(图2.5.2),板底纵筋末端带90°弯钩搭接(图2.5.3),板底纵筋弯折锚固(图2.5.4)。
四种连接节点原理相同,目前板底纵筋末端带135°弯钩搭接节点最为常用。相对此节点,底筋直线搭接方式钢筋搭接长度较长,另外两种连接方式则出现底筋伸出叠合板预制底板面,不方便运输。
(2)密拼接缝
该节点对应连接区域一般设置在双向板受力较小部位(图2.5.5),可以做到不出筋,方便运输;且施工中不存在后浇段,相比后浇带形式,此做法节省了后浇带的支模等工序,施工更为方便。但此做法对应拼缝处需进行合理处理,否则易给业主形成“裂缝”错觉,如拼缝处设置企口,后期采用挂网抹灰处理。
1.2 连接节点选择
根据经验,双向叠合板采用板底纵筋末端带135°弯钩搭接的后浇带形式接缝形式最为常见,建议在设计前期介入时,可以建议设计单位采用此做法。
2、预制剪力墙连接节点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5G310-2《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节点构造(剪力墙)》中给出了三大类节点构造做法(未尽之处参考图集内容)。
(1)预制墙间竖向接缝(非边缘构件)做法;(2)预制墙与现浇墙间竖向接缝(非边缘构件)做法;(3)预制墙间边缘构件做法。
由于是剪力墙构件,以上接缝做法均针对剪力墙水平钢筋在接缝处的构造处理。从连接处水平钢筋受力特点出发,(1)与(2)可以归为同一种类别,(3)对应的为边缘构件,由于抗震构造要求,钢筋布置与前面两类略有差异。
2.1 连接节点介绍
图集给出的连接做法节点较多,建议在选择连接节点时,一般优先选择相邻预制墙体水平筋伸出段不重叠的连接节点(图2.6.1),若相邻预制墙体水平筋伸出段重叠(图2.6.2),墙体竖向吊装(需将套筒孔位或盲孔孔位对准预留插筋),下落至设计位置,经常会导致下落受阻,不方便施工。
下面结合实际工程问题,介绍几种常用节点,并分析其连接特点,供项目选择时参考。
(1)预制墙间竖向接缝(非边缘构件)做法
预制墙间竖向接缝,一般纵筋直径较小且间距较大,施工空间较好,此类位置处纵筋连接一般采用绑扎搭接形式。
针对此类节点,可优选图2.6.3 节点,即剪力墙伸出筋为带弯钩形式,施工时可根据需要临时调整伸出筋位置,附加连接筋也为带弯钩筋,施工时搁置即可。若墙体非夹心保温预制外墙,附加连接筋也可设计为箍筋形式。
由于此接缝处纵筋为墙体构造纵筋,均较细,也可考虑采用图2.6.4 节点,即使U 形钢筋下落稍有不便,但纵筋避让难度不大,施工也较为方便。此节点附加连接钢筋一般采用带弯钩筋,施工时搁置即可。
(2)构造边缘构件做法
国标图集22G101-1 对边缘构件利用墙体水平筋作为箍筋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见下图2.6.5、图2.6.6 所示。但对于预制墙体,图2.6.5、图2.6.6 所示做法中预留水平筋(U 形或带弯钩形式)较长,不方便运输与吊装,故一般情况下预制墙体外伸水平筋均不考虑此类做法,而是伸出一定的锚固长度,与现浇边缘构件后设的箍筋搭接连接。
①一字型构造边缘构件
一字型边缘构件三边均为自由边,箍筋绑扎容易,此时可采用图2.6.8 方式,即将箍筋放置柱底,纵筋连接后提升即可;也可采用图2.6.9 方式,此时箍筋在高度方向上逐根插入,由于暗柱三边自由,箍筋施工也相对简单。
② L 型构造边缘构件
L 型边缘构件纵横向均为两边自由,较常见的做法为图2.6.10 所示,此时若纵筋间距较大,也可采用图2.6.11 做法,箍筋在高度方向上逐根插入。
对于非加强区构造边缘构件,图2.6.11 对应的附加连接钢筋可调整为开口箍筋形式(图2.6.12)。
③ T 型边缘构件
T 型边缘构件由于预制墙体较多,节点钢筋复杂,箍筋施工难度较大。较常见的做法如图2.6.13 所示。
由于是构造边缘构件,图2.6.13 对应的水平向闭口箍筋可改为两端带弯钩筋搭接连接方式,如图2.6.14 所示。这种连接方式对水平墙体为夹心保温外围墙比较适用。
(3)约束边缘构件做法
根据国标图集22G101-1 对约束边缘构件钢筋设置要求,约束边缘构件附加连接钢筋计入的体积配箍率与总体积配箍率之比值,不应大于30%。所以一般在预制墙体水平预留筋之间均需增补一道箍筋。
同构造边缘构件,若纵筋采取机械连接,且采用一级连接接头时,图集节点对应施工难度均不大。同样,本文主要介绍纵筋采取电渣压力焊时常用的节点特点及构造。
①一字型边缘构件
一字型边缘构件三边均为自由边,箍筋绑扎容易,此时可采用图2.6.15 方式,即将箍筋先放置柱底,纵筋连接后提升即可;也可采用图2.6.16 方式,此时箍筋在高度方向上逐根放置,由于暗柱三边自由,箍筋放置较为简单。
② L 型边缘构件
L 型边缘构件纵横向均为两边自由,较常见的做法为图2.6.17 所示。
③ T 型边缘构件
T 型边缘构件由于预制墙体较多,节点钢筋复杂,箍筋施工难度较大。较常见的做法如图2.6.18 所示。若水平墙体为夹心保温外围墙,水平箍筋难以施工,此时必须采用一级连接接头的机械连接。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源自网络,此次仅作学习分享之用。倘若涉及侵权事宜,请及时联系以作删除处理!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mp.toutiao.com/mp/agw/mass_profit/pc_product_promotions_js?item_id=7482636052016988684"></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