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2月20日周三盘后,美股上市公司唯品会(NYSE:VIPS)发布未经审计的2018财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
数据显示,
唯品会当季净营收总额261亿元人民币(约合38亿美元),同比增长8.1%;全年净营收总额845亿元人民币(约合123亿美元),同比增长15.9%。
当季GMV总额为418亿元,同比增长15%;全年GMV总额为1310亿元,同比增长21%。
按照非通用会计准则,四季度唯品会归属股东净利润为9.136亿元人民币(约合1.329亿美元),同比增长2.9%;全年归属股东净利润为27亿元人民币(约合3.56亿美元)。
四季度活跃用户规模为3240万人,同比增长13%;全年活跃用户为6050万人,同比增长5%。
截至当日美股收盘,唯品会股价为7.31美元,涨幅5.18%。不过,盘后财报发出后,唯品会股价跌幅一度超过9%,主要原因是Q4营收不及市场预期。
在Q3财报指引中,唯品会预计Q4营收在261亿元到273亿元区间。如今,Q4营收落地指引地位,部分原因是从本季度起,唯品会将部分标品类从自营业务转移到第三方商家MP平台,这一部分的收入计入GMV,不完全计入净营收总额。
提及未来,唯品会董事长兼CEO沈亚仍然表示颇为乐观,
我们很高兴看到2018年第四季度唯品会取得了扎实的经营成果。本季度,我们的活跃用户总数同比增长13%,这印证了我们好货战略的有效性。未来我们将继续加强核心能力,每天都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选择,这将推动我们的长期增长和盈利能力。”
牵手腾讯京东,为品牌商赋能
在刚过去的第四季度,唯品会的活跃用户规模为3240万人,同比增长13%。其中,来自腾讯和京东的新客占唯品会新客总数约23%。
2017年12月, 腾讯和京东与唯品会达成合作,注资之余,向唯品会开放入口,辅以流量扶持。
2018年3月,唯品会京东旗舰店(店铺)在京东平台正式上线。随后,京东首页也开放了唯品会的入口。截至目前,唯品会京东旗舰店共有222.1万人关注。
2018年4月,在微信珍贵的“第三方服务”宫格里,多了“唯品会特卖”的窗口。随后的2018第二季度,使用唯品会小程序的新客数量环比增长超500%。
此外,唯品会也开始帮助品牌在微信生态里搭建基础设施。2018年5月,由唯品会定制的“巴黎欧莱雅”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这是微信小程序首登戛纳国际电影节,用户在小程序上观看戛纳直播的同时,可以直接购买明星同款产品。
在与欧莱雅的合作中,唯品会负责电商流程,包括商城、下单、支付、仓储、物流、客服等。活动期间,唯品会微信小程序首页也向欧莱雅小程序开放入口,进行导流提供优惠折扣等服务。
失焦之后,重回特卖
除了牵手腾讯和京东,2018年,唯品会做出的另一个重大选择,是重新聚焦特卖。
唯品会的特卖模式是,品牌方申报档期,将一定数量的商品发往唯品会仓库,锁定库存。特卖开始后,品牌通过唯品会后台跟进销售情况,定时截单,每截一次,唯品会仓库发货一次。特卖结束后,唯品会退回剩余商品。如果用户有退货,也直接退回唯品会仓库。
由于唯品会只抽成,不收取入驻费用,而且能快速清理库存,并且与天猫、京东等正价线上渠道不冲突,对品牌形象负面影响较少,因而成为包括国际一线品牌在内的不少品牌方的选择。
在2015年前,中国服饰类企业生产过剩,不少企业都存在大量库存。也因此,从2012年Q4开始,唯品会的营收保持10个季度100%以上的增长,而2013年Q1同比增长率是超过200%。2015年年初,唯品会股价一度达到30.71美元。
然而,2015年后,随着市场区域饱和、企业库存量下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增长遇到困难的唯品会,开始扩充品类,从最开始的服装鞋帽等拓展至了母婴、家居甚至3C家电等领域。2017年,唯品会由“一家专门做特卖的网站”向“全球精选,正品特卖”转型。
不过,这种急速扩张和转型的做法并没有取得理想中的效果。不少用户抱怨唯品会因盲目扩张忽略资质审核、导致假货问题蔓延,也有品牌担心,将正价商品与特价商品混为一谈,会损坏品牌形象。
因此,在2018年7月份的年中战略会上,唯品会董事长兼CEO沈亚宣布,唯品会要回归“特卖”战略,聚焦“买手制好货”。
推出“云品仓”、“唯品仓”,进军B端
为了将“特卖”贯彻到底,2018年7月、8月,唯品会先后上线分销小程序“云品仓”和小程序、APP“唯品仓“,进军B端。
通过云品仓,各品牌可以授权唯品会,将商品提供给店主贩售。交易成功后,店主获得利润分成。
而唯品仓则是基于S2B2C模式,面向代购和批发群体的专业平台。一端对接品牌方,提供一手折扣货源;另一端连接专业代购、微商和中小型批发商,借助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方便用户快速组货、一件播货、转发分销。
S2B2C:S指大供货商,B指渠道商,C指终端消费者。S2B2C模式是指,供应商赋能渠道商,并与渠道商一起服务顾客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
也就是说,以往在唯品会特卖结束后仍然没有卖出去的库存,可以按更低的价格卖给批发商和代购,再由他们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进行分销。如此一来,品牌库存得到二次清理,而代购和批发商则可以拿到3%-6%的阶梯式返利。
唯品仓官方介绍显示,
目前,平台与6000多家全球知名品牌达成深度合作,覆盖男女服装、童装、箱包配饰、运动鞋类、美妆等多个领域。
从2018年9月15日开始,唯品仓品牌上新的频率将从8-12个/日,涨为20个/日。中国品牌数量将维持75%的比例,国外品牌占比25%。
可以看到,2018年,唯品会围绕“特卖”的战略更加清晰,布局也更加完善,继续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
不过,在线上流量见顶、互联网寒潮的全面侵袭之下,唯品会在2018年的种种发力之举,尚未展示出明显的业绩提升作用。
Q4财报预计,2019Q1营收将介于199亿元和209亿元之间,对比2018Q1营收199亿元,同比增速为0至5%,低于本季度8%的增速。
尽管前景看似堪忧,但和CEO沈亚一样,唯品会CFO杨东皓仍然对未来充满期待,
2018年第四季度,我们看到了效益在健康持续地复苏,这主要归因于我们对高利润服装品类的关注。在本季度,我们开始将一些低利润品类从我们的自营转移到第三方平台,减少它们对我们效益的影响,同时仍然实现了每年15%的稳定GMV增长。我们会继续致力于稳定利润率,从长远来看,旨在提高股东回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