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说到网络层的事情了,先说一下自己家里的网络吧:
自己家里的网络逻辑很简单,就是一个172.16.0.0/16的大平层内网,没有用192.168.0.0/24这种方式的内网形式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家里的网络设备太多,外加iN比较懒,就直接做了一个容量达到65534台主机的B类内网网段。
然后在这个网段内划分出
172.16.100.1-172.16.149.254这个区域做DHCP
这也是iN的很多搞网络的朋友诟病iN在家里这个设置的一个槽点,什么在家用B类网段没必要、IP网络效率会降低、很容易让交换机泛洪……
但真心说——这些问题在家里小规模使用的条件下是并不存在的。
原因也很简单,家里的网络规模顶多就是1-200台设备,并不会像商业环境中动则几千台机器连接一个超大型的网络。因此这些稍微影响网络效率的问题在一般家庭中是很难构成实际意义上的性能问题的。
这里会有很多人不理解为啥放着提“高效率”的/24子网掩码不去用而用“非常规”的/16子网掩码呢?
我们来说下子网掩码:IP(因特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网络里面的IP地址是由32个0或者1的二进制位来组成的(IP V4),为了方便读写我们把每8个位做成一个0-255的数字来读出,所以就有了192.168.100.1这样的IP说法。
子网掩码就是用了多少个连续的1来区分出网络ID和主机ID的一种划分网的方法。
这种划分方法在多级路由的时候有重大意义,可以逐级地收敛路由,例如:
在子网的子网的子网里面逐级的收敛可以让网络数据包在平级的网络内选择正确的路由,这就减少了特定的某一个路由器的负担。这个设计是当初IP网络提出来后就开始实施的一个降低负载的规范。面对的也是大量且分层的路由和大量的主机。当一个IP地址被寻址的时候所需要发出的广播数据可以依据子网掩码逐级的消减传播对象。
网卡也依据高位“与”匹配和低位“非与”匹配原则来确定网络数据包的数据是不是发往自己。
但是从这个子网掩码的原理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降低路由器的负载提高路由效率的方式,和内网效率是毫无关系的。
所以说,你的内网的子网掩码设置得大也好小也好都会走到家里唯一的一个路由器上做NAT转换,对网络传输效率其实是毫无影响的。对家里使用的话,如果过分强调子网掩码的大小其实就是伪科学了。
当然了,你设置太大也没有什么意义。
至于三层交换、VLAN其实都是很好技术,家里的设备也完全支持这些但是对于优化家里的网络流量来说作用就微乎其微了,毕竟咱没有那么多设备,也就没有必要为了秀技术而硬头皮的去设置这些东西,完全属于给自己找麻烦了,倒不如整一个大平层的网络用起来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