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求职经验分享与学习资料整理平台

网站首页 > 文章精选 正文

组图 | 三亚:野生稻有了新家

balukai 2025-01-17 10:55:22 文章精选 10 ℃

海南日报记者张茂/图 邱江华/文

2024年1月19日清晨,航拍位于三亚市崖州区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这是全球最大的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目前保存着全球22种野生稻、1.3万份野生稻种质资源。

三亚山区,密林深处,一株“杂草”自由生长,从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今年1月,一次资源普查,来自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的专家才发现了它不同寻常的身份——野生稻。

野生稻,被誉为“植物中的大熊猫”,目前处于濒危状态。其保留了大量优质基因,是改良稻种品质的关键。

2024年1月30日,野生稻科考队深入三亚山区密林寻找疣粒野生稻。疣粒野生稻生长于阳光充足且有一定遮阴的位置,寻找极其困难。

为进一步确认这株“杂草”的身份,不久后,中国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专程进山考察。俯下身子,轻捧叶片观察,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稻育种专家钱前作出判断:“这是疣粒野生稻,极为珍贵,要立即保护起来!”

这一株来自山区的野生稻,很快被科研人员转移到了“新家”——位于三亚崖州区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这里目前保存着22种野生稻、1.3万份野生稻种质资源,是全球最大的野生稻种质资源圃。

2024年1月30日,野生稻科考队成员进山前都随身携带用于驱蛇的雄黄粉。

这些野生稻,是科研人员从全球搜集来的。在三亚,独特的热带气候十分适宜野生稻“安家”,能将外部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

整个资源圃面积达170亩,其中又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物种展示区、鉴定评价区、繁殖更新区、资源保存区、原生境模拟监测区等,能完成野生稻种质资源从收集、保存、保护到后期利用的全过程。

2024年1月30日,野生稻科考队进山调查疣粒野生稻的分布状况。

近几十年来,我国水稻育种技术不断进步,来自野生稻的基因功不可没。1970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团队在三亚南红农场,发现了一株“野败”野生稻,打开了杂交水稻的大门。1973年,我国实现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2024年1月30日,野生稻科考人员深入茂密灌木林中寻找野生稻。

在陵水,有一种名为“红芒”的野生稻资源。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以此为母本,育成红莲型杂交稻,为世界粮食增产作出巨大贡献。

时至今日,野生稻仍在不断地为科研人员提供新的资源。因此,在资源圃里,科研人员把野生稻搜集起来,目的不仅在于保存,更在于从中挖掘独特的基因。

钱前团队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所有野生稻的基因鉴定,为中国育种创新提供支撑。

2024年1月30日,野生稻科考队发现一株疣粒野生稻,并清点附近疣粒野生稻的数量。

作为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从个人吃饱吃好到国家粮食安全,稻谷已然和人类命运共舞。在这片位于中国南端的野生稻种质资源圃里,人类对野生稻的探寻永不止步。关于水稻进化、种业振兴、粮食丰收的故事,也将在这接连上演……

2024年1月30日,张谢勇博士观察并记录疣粒野生稻的表型性状。

2024年1月30日,张谢勇博士使用微距镜头拍摄记录疣粒野生稻表型性状。

2024年1月30日,野生稻科考队在三亚山区发现的疣粒野生稻。

2024年1月30日,郑晓明博士(左)和张步云博士在深山密林中采集野生稻的伴生物种。伴生物种可以为科学家提供疣粒稻野生种群所处生境的类型和现状等信息。

2024年1月19日清晨,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科研人员程云连带着工人到田间插秧。

2023年12月12日,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科研人员程云连查看野生稻穗部性状,包括结实率、落粒性等。程云连长期驻扎在这里,守护着大量野生稻资源。

2023年12月12日,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工人在野生稻物种展示区修补田埂。

2024年1月19日,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工人们利用南繁育种好时节在田间种植野生稻。海南一年四季均可开展水稻试验研究,育种进程加速,科研时间能缩短一半。

2024年1月19日,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稻育种专家钱前(右一)和水稻专家交流野生稻的收集、保存和保护。野生稻是稻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稻杂交育种中最为重要的材料。

2024年1月19日,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稻育种专家钱前(中)和水稻专家交流野生稻的收集、保存和保护。野生稻是稻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稻杂交育种中最为重要的材料。

2023年12月12日,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科研人员程云连仔细观察野生稻的落粒情况。

2024年1月19日,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矮秆水稻品种——“小薇”试验田,科研人员程云连在拔除杂草。“小薇”是钱前院士团队经过十余年攻关筛选获得的一个超矮秆水稻品种,它曾两次被送到太空育种,为我国育种技术和种业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2024年1月19日,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物种展示区,水稻专家在田间清理附在野生稻茎秆上的福寿螺卵。福寿螺是恶性水生生物,会啃食野生稻的秧苗、幼苗等,破坏野生稻的生存环境。

2024年1月19日,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物种展示区,科研人员程云连清理田间外来入侵的福寿螺。

2023年12月12日, 为防止野生稻结实造成混杂,科研人员程云连在野生稻尚未结实前割除幼穗。

2023年12月12日,一只白鹭在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资源保存区“漫步”。这是整个资源圃的核心,承担着野生稻长期活态保存的任务,每一株野生稻都独立种在盆中,保持自身特征。

2024年1月19日,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格外醒目的彩叶稻。野生稻的稻属中有些突变基因往往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水稻叶绿素的合成和降解,通过改变叶绿素含量,从而改变水稻叶色。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