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求职经验分享与学习资料整理平台

网站首页 > 文章精选 正文

汉口老通成和它的“二十八个半

balukai 2025-01-17 10:55:19 文章精选 7 ℃

汉口老通成的“二十八个半” (一)


历史的创造离不开这些小人物。武汉引以自豪的“老通成餐馆”也没有例外。

2019年新年将至,我参加的一次聚会勾起了我一大堆记忆。聚会者个个都是值得武汉记忆的人物,虽然他们并非历史上风云一时的伟人,但相信很多人只要一听说,就会竖起耳朵……

这次聚会是由“醉江月”餐馆董事长苏忠高先生(曾是老通城的老职工,后创业“醉江月餐馆”)邀请我参加的,前来参加的都是当年“老通城”餐馆还健老员工们。他们每个人都曾为武汉餐饮作出过默默的、却是铭刻在多少人心里的贡献。

我坐在他们当中,竟没有一点尴尬,只感到亲切。

听他们谈起他们更老一辈的老通城职工时,我竟热泪欲出、思如潮涌,眼前不禁出现了当年我熟悉的老员工们的声音和形象,就是他们,曾共同为我们城市创造了公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豆皮大王”和“不到老通城,不算到武汉”的神话。

读者会忍不住问,讲了半天,这和“二十八个半”有什么关系?

别笑,其实这与抗战时期拿着尚方宝剑回国的二十八个半真没有半点关系,,但它却是武汉人会自发想念的、货真价实响当当的真“二十八个半”!

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原来,祖父曾厚诚当年经营“通成饮食”和“老通成餐馆”时,员工基本都来自他穷苦老家——汉阳永安堡松树湾,都是一些怀着挣脱飢饿贫困梦想的穷乡民。1955年祖父去世后,,父辈们将“老通成”连同曾家所有资产捐献给了国家,“老通成”从此率先挂上了“国营”的牌子。此时的“老通成”共有二十九个员工,其中除王汉清师傅(后来分配到友益街新兴楼餐馆,担任经理)籍贯是黄陂、不是汉阳人、但是松树湾的女婿、被其他员工开玩笑称为“半个”外,其余二十八个都是汉阳人(不一定是松树湾的)。以后,就被后来的员工们口传调侃笑为“二十八个半”了。

下面我就要讲起他们中好多人的故事,包括“豆皮大王”高金安,“豆皮二王”曾延龄,“豆皮小王”张祥兆大包子曾昭凯小包子曾昭财、“曾记豆皮”曾志成……他们,还加上“二十八个半”以外的(张斌领导下的最高峰时代的)另一“豆皮小王”曾建桥、“豆皮咪咪王”周才斌。“豆皮手艺”四代人,用70多年的时光,为武汉餐饮的发展与传承勾勒出了一条光荣的的轨迹。


(一) “豆皮大王”高金安

武汉人公认的第一个“豆皮大王”是高金安师傅。

豆皮起源于湖北民间乡土风味小吃“豆丝”。远在清道光年间,武昌解放路与紫阳路交叉处的王府口,就有了家杨家世传的豆皮店。1929年正式挂上了“杨洪发豆皮”的招牌,被世人称作‘杨豆皮”。不过开始做的都是无馅光豆皮。三鲜豆皮的创制人郭春山和后来的“豆皮大王”高金安,都先后在那里打过工。

武汉沦陷前的“通成”在一位胡师傅掌厨下也供应过无馅光豆皮。

1925年,郭春山师傅就被汉口“福寿居”的分店“美味春”挖去。作为大厨,他制作的“蛋光豆皮”颇受欢迎。不过那不是我们今天的“蛋光豆皮”,仅仅是无馅光豆皮撒点佐料。有一天,因配料不全,他就应急地在光豆皮里边夹了肉馅糯米饭,没想居然大受顾客称赞。郭师傅看到了成功的原因,从此顺势将糯米三鲜臊子铺在豆皮里头,并且起名“三鲜豆皮”,果然大受喜爱,卖价也因此成倍提升,经营档次也大大提高了。

武汉沦陷前,高金安也去“美味春”做过。“美味春”一度也被店铺对外称“豆皮大王”。我的祖父和父亲曾昭正都曾慕名去光顾过,不过他们去,多少怀有“踩点”和“偷经学艺”目的。

1938年,我父亲还邀冼星海一起去“美味春”品味过。

但不久武汉沦陷了,灾难席卷三镇,“美味春”也被迫停业,从此竟消失了……

战胜利后, “老通”在1946年重新开业,武汉人怀着浓重的怀旧情节又蜂拥而至,“老通成”也被不少老顾客看成民族不屈的象征。祖父在父亲的得力辅佐下,经营局面蒸蒸日上。1947年,“老通成”决定重开豆皮经营,父亲寻找到了早有名气的高金安师傅,“挖”到了“老通成”。

高师傅是15岁起,就挑担在汉口沿街小巷叫卖豆皮的,以后又在“美味春”、“杨豆皮”掌厨,练出了一手绝世厨艺。他被请来后,因施展高超厨艺使得顾客盈门。父亲遂以超前的经营头脑,顺势花重金(两千五百大洋)请当时名噪一时的电工俞子光,在老通成(大智路3号)三楼两侧挂出“豆皮大王”、“瓦罐鸡汤”两幅立式的霓虹灯广告。大智路口一下就变得仿佛豪华高档,活像公然在与“高头”江汉路、“底下”车站路那些灯红酒绿的老商业中心挑战。引起市民们的极大关注。

我小时候经常看到:在老通成门口立着旧“洋铁桶”做的豆皮灶,周围围了一层又一层看热闹和等着吃的人,人群随着高师傅的每一个动作脑袋整齐上下左右摆动,“嗨!”、“啊!”地感叹不停,特别看他双手一手一个蛋高举在天上互碰打开,更是齐声“嚯”,等他双手将有车轮大的豆皮抛起来、腾空在天上翻个落下,更是听到整齐的一声:“哈!”

很快,原本是自封的“大王”通过美味和高超厨艺成了“真的”,得到了市民的公认。

从此,货真价实的“豆皮大王”神话诞生。

不久,外地人也蜂拥而至,“不到老通成,不算到汉口”竟然开始在中原大地流行开来。“老通成”和三鲜豆皮也成为了武汉人引以自豪的家珍。

进而,影响又扩大到常飞台湾一线的飞机师和空乘人员们。他们常常一锅一锅地包下来,用荷叶包好,采取保温措施,大包小包的用飞机带到台湾去。

“老通成”的豆皮在1947年就飞越了海峡

高金安又展现自己的独门绝技,他让顾客按口味提要求,在一口锅上同时做出几种不同的豆皮。一锅下来,有年轻人爱吃的“老火豆皮”,有老年人喜吃的“嫩火豆皮”,有不吃葱的人吃的“免青豆皮”等等。又通过配料不同,增添出猪肉、口条和虾仁……,一步步推出出虾仁豆皮、冬菇豆皮、蟹黄豆皮、全料豆皮……数十种品种。

进而,他又认真细化了豆皮馅、豆皮浆、豆皮煎制等一整套做法标准工艺,将其豆皮制作质量制定为“三道关”:即磨浆关火功关下料关

高师傅为人厚道,他从不保守自己的绝活,对曾耀堂、曾志成、曾延龄等徒弟言传身教,并从配料到馅料、从工序到火候、从一般操作到随季节的工艺参数变化做了系统全面的制定和教诲,毫不保守、孜孜不倦地言传身教,让这一珍贵手艺传给了徒弟们。

再回来说那天我参加的聚会上,“豆皮小王”张祥兆不无遗憾地回忆说,高师傅在家里曾将配方写到一张纸上交给他,对他和老通成(城)后继职工帮助很大,可惜后来岁月颠簸,已经不知去向了!

读者别遗憾,配方、工艺、过程、要领……已经传承下来。放心!连我这里都有

解放后,“老通成”继续着传统的经营,以后体制改为国营。大约两年后,在汉口花桥开办了惠济支店

正当“老通成”顺利发展,接着下来又发生的一件大事,让它和“豆皮大王”名声瞬间响遍全国,身价倍增!

1958年4月3日和9月12日,毛泽东主席先后两次来武汉视察,两次亲临老通成惠济支店,品尝三鲜豆皮。4月3日突降时,是我后面要讲到的“豆皮二王”曾延龄和曾志诚摊制(几份报纸报道不同,据曾延龄和其它老员工回忆,其实应不止两次),这小吃一下就受到了毛主席的喜爱。9月12日,毛主席再次来到“老通成”品尝,这次由高金安亲自为毛泽东下厨,毛主席真的吃得很高兴。次日,当毛主席乘坐“江峡”轮 船视察安庆,市政府特地派了高金安随船服务。


10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在汉召开,高金安和曾延龄受邀轮流来到毛泽东下榻的东湖客舍服务。在客舍,毛泽东亲自接见他们说:“豆皮是湖北风味,要保持下去。”“你们为湖北创造了名小吃,人民感谢你们。”


这一来“老通成”的三鲜豆皮名扬天下了。以后光临过“老通成”的名人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李先念及外国元首金日成、西哈努克、恩格鲁马…… 。武汉招待身份尊贵的来汉外宾时,最后一道压轴的几乎全都是“老通成”的豆皮。

文革后,“老通成”的招牌变成了“老通”,但世人并不在乎一字的变化,仍然对三鲜豆皮青睐有加。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杰出的新掌门人张斌带领下,“老通城”的经营规模到达顶峰。1989年,全年营业额达2000多万元,为当年全国餐饮业销售状元,三鲜豆皮获中国饮食行业最高奖“金鼎奖”。

1989年,一大批在抗战初期云集“通成”展开抗日救亡活动的我国著名音乐家吕骥、周巍峙、时乐濛、莎莱……武汉文化界曾卓、李尔重、程云、林路、吴雁泽……在店里重聚,回忆当年冼星海等爱国文化人士在此留下的故事。

令人伤感的是,这一年,高金安师傅去世,享年72岁。

“老通城”还在继续着他的辉煌。直到2006年,为让位于长江过江隧道建设,原先的“老通城酒楼”被拆了。但是“三鲜豆皮”没有就此消亡,反而在武汉遍地开花,继续发扬光大。

未完待续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