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求职经验分享与学习资料整理平台

网站首页 > 文章精选 正文

从山区到全球最大资源圃,珍稀野生稻搬“新家”

balukai 2025-01-17 10:55:08 文章精选 6 ℃

2024年1月30日,张谢勇博士仔细观察并记录疣粒野生稻的表型性状。疣粒野生稻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旱生野生稻材料,具有喜光又怕晒、喜温又怕热、喜湿又怕水的特点。

海南三亚山区,密林深处,一株“杂草”自由地生长,从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2024年1月,一次资源普查,让来自三亚市农业农村局的专家发现了它不同寻常的身份——野生稻。

2024年1月30日,野生稻科考队在三亚山区发现的疣粒野生稻。

2024年1月30日,野生稻科考队深入三亚山区一处茂密灌木林中寻找疣粒野生稻。疣粒野生稻生长于阳光充足且有一定遮阴的位置,寻找极其困难。

2024年1月30日,郑晓明博士(左)和张步云博士在深山里采集野生稻的伴生物种。伴生物种可以为科学家提供疣粒稻野生种群所处生境的类型和现状等信息,还有助于识别外来入侵物种等潜在威胁因素,以及发掘潜在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

野生稻资源较少,分布范围狭窄,被喻为“植物中的大熊猫”,目前处于濒危状态。在2021年9月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所有野生稻属植物均被列为二级保护植物。然而,作为水稻界的“祖宗”,野生稻保留了大量优质基因,一株野生稻就是一座天然基因库,可为改良稻种品质提供不可替代的素材。

2024年1月19日,在矮秆水稻品种——“小薇”试验田中,科研人员程云连拔除里面的杂草。“小薇”是钱前院士团队经过十余年攻关筛选获得的一个超矮秆水稻品种,它曾两次搭火箭到太空育种,为我国育种技术和种业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在长出稻穗前,要分辨出是野草还是野生稻有一定的难度。为进一步确认这株“杂草”的身份,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专程进山考察。俯下身子轻轻捧着叶片观察,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稻育种专家钱前作出判断:“这是疣粒野生稻,极为珍贵,要立即保护起来!”

2024年1月19日清晨,航拍位于三亚市崖州区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保存着全球22种野生稻、1.3万份野生稻种质资源。

2024年1月19日,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展示区,水稻专家在田间清理附在野生稻茎秆上的福寿螺卵。福寿螺是恶性水生生物,繁殖能力十分惊人,能破坏野生稻的生存环境,啃食野生稻的秧苗、幼苗等。同时,为预防抽穗开花后导致混杂,野生稻种植相比水稻间隔更宽。

2023年12月12日,三亚崖州区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科研人员程云连实际观察发现,野生稻种子尚未完全成熟就开始落粒。野生稻的籽粒成熟时,籽粒会立即脱落,这样就可以避免被一些小动物吃掉,是野生稻在自然条件下的繁衍策略。

这一株来自山区的野生稻,很快被科研人员转移到了“新家”——位于三亚崖州区的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这里还保存着22种野生稻、1.3万份野生稻种质资源,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野生稻种质资源圃。这些野生稻,是科研人员从全球搜集来的。在三亚,独特的热带气候,适宜野生稻“安家”,能将外部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整个资源圃面积达170亩,放眼望去非常开阔。其中不同的功能区,如物种展示圃、鉴定评价圃、繁殖更新圃、资源保存圃、原生境模拟监测圃等,能完成野生稻种质资源从收集、保存、保护到后期利用的全过程。几十年里,我国水稻育种技术不断进步,来自野生稻的基因功不可没。1970年,“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团队在三亚南红农场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的野生稻“野败”,打开了杂交水稻的大门。1973年,我国实现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而在海南陵水,有一种名为“红芒”的野生稻资源,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以此为母本,育成红莲型杂交稻,为世界粮食增产作出巨大贡献。

2023年12月12日, 为防止野生稻结实造成混杂,科研人员程云连在野生稻结实前割除幼穗。

2023年12月12日,一只白鹭在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的资源保存圃“漫步”。这是整个资源圃的核心,承担着野生稻长期活态保存的任务,每一株野生稻都独立种在盆中,然后再放入水中,保持它自身的特征。

2024年1月19日,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工人在秧田间拉线划分小区进行野生稻的插秧。合理的密度有利于野生稻各株之间充分利用的光、热、水、肥等资源,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养分吸收效率。

2023年12月12日,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工人在野生稻物种展示区修补田埂。

时至今天,野生稻仍在不断地为科研人员提供新的资源。因此,在资源圃里,科研人员把野生稻搜集起来,目的不仅仅在于保存,更要挖掘出这些独特的基因。

2024年1月19日,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中国科学院院士、水稻育种专家钱前(右)和水稻专家交流野生稻的收集、保存和保护。野生稻是稻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稻杂交育种中最为重要的材料。

作为食用人数最多的粮食之一,水稻已然和人类命运共舞,而人类对野生稻的探寻,也永远不会止步。钱前团队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所有野生稻基因鉴定,为中国育种创新提供支撑。在这片野生稻种质资源圃里,未来产生水稻进化、种业振兴、粮食丰收的可能性,仍让人万分期待。

2024年1月19日,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野生稻专家程云连插秧完上田后,脱下满是泥浆的水鞋。

2024年1月19日,国家野生稻种质资源圃,工人们利用南繁育种好时节在田间种植野生稻。海南一年四季均可开展水稻试验研究,育种进程加速,科研时间能缩短一半。

(海南海口)张茂 图,邱江华 文

责编 冯飞

最近发表
标签列表